8月24日,2023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暨第三届医药魔方开放日在上海中心大厦召开。
本次大会聚焦于创新药产业研发、商业化、医疗健康投资等环节的关键决策场景,由来自监管、医保、药企、临床、投资机构的众多重磅嘉宾进行分享、对话,累计参与人数达到千余人次。
会上,重磅嘉宾分别开展主题报告、论坛讨论,中国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原主任许嘉齐谈到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原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则从医保谈判的市场逻辑及下一步的完善展开了具体演讲。
中国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原主任许嘉齐发表演讲
原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发表演讲
当天下午,倚锋资本CEO朱湃受邀出席“洞若观火-医疗健康投资破局与机遇”论坛,发表了“生物医药投资趋势及价值再研判”的主旨演讲,并与业内嘉宾围绕“这两年的资本寒冬,对中国Biotech投资有什么启示?”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朱湃在演讲中指出,受疫情、地缘政治摩擦、美联储加息等宏观环境因素影响,叠加出海受阻、医疗反腐等产业现状,生物医药一二级市场投融资整体呈现下行趋势。
具体到今年上半年,总计21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完成IPO,其中A股12家,募资142亿人民币;H股上市6家,募资20.05亿港元;美股上市3家,募资13.34亿美元(2022年无企业上市)——整个二级市场持续降温,但港股和美股初现回暖迹象。
数据来源:药渡咨询
同时,截至今年上半年,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521起融资事件,整体融资金额不足千亿,不及过去两年同期的一半,其中,2023H1医药研发企业融资事件196起,较2022年上半年下降21.6%(196vs250)。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
在此境况下,朱湃认为,除了保持必要的信心,创新药企业要综合考虑市场化VC\PE、CVC、GVC等多元化融资对象,同时理清企业自身定位,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要想清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于IPO还是被并购,不要总以IPO为目标,而是进可IPO、退可被并购;
第二,公司管线要单一而聚焦,在企业生存艰难之际,大药企收购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但大多数情况下药企可能只想收购一种产品,要聚焦想象空间大、同时具有颠覆性的产品;
第三,商业化模式要考虑清楚,自建商业化团队,还是与大药企合作、寻求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
第四,要综合考虑生长基因、上下游资源对接、政策利好、投融资环境等诸多要素,选择好落地或创业的地方;
第五,要合理定价估值,现阶段,估值疯涨的情形很难再现,企业的估值是可以小步快跑、稳步上升的。
此外,在圆桌讨论中,他还特别提到,“在整体投资环境收紧情况下,我们更加重视把投后做好,例如帮助企业对接后续融资、政府资源、商业化串联等等,总体而言,投资方和项目方要保持密切沟通、充分理解各自难处、抱团取暖。”